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9 04:55:07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1

一、上课背景

1.《咏怀古迹》(其三)是典型的咏史诗。我查阅了初中教材,仅仅《潼关怀古》这一咏史诗歌选编人教材。仔细比较,《潼关怀古》和《咏怀古迹》(其三)的阅读方法还是有差异的。所以,真正对于咏史诗的认识了解,是从本节课开始。

2.高一学生学习诗歌的历史悠久,但真正独立地阅读诗歌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初中的诗歌较浅易,以老师解析为主。中考考的是课内诗歌,学生自主阅读赏析诗歌的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等特征,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学习必修三时学生刚进入唐诗的学习,他们对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的常识掌握了解不多,诸多原因,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惑。

二、我的设计前提

考虑到《咏怀古迹》(其三)理解难度不大,诗歌蕴含的情感也并不高深,所以,我在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人的情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我设计的依据是:

①此前,我们学过《过秦论》,我曾给学生说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虽然对象是“国”而不是个体的`“人”,但其道理是想通的。我们还曾做过“用典”的练习,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其中“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诗人借屈原、白居易自况,表达对自我品性高洁却不幸被贬逐黜放的命运的愤愤愤不平。

②课前,学生已经学过《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等诗歌,我对诗歌的阅读方法做了讲解。如诗歌“五读”法,即要注意读标题、读作者、读情词、读意象、读注释。我还情调诗歌是浓缩的艺术,要细品,还要借助于想象,进入诗境。

③录像课前一晚,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注释梳理诗意。

三、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由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

我所教的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郊区或农村,自信不足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大多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用“词”而不是“句”。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可是不敢表达。

2.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虽然老师传授了相关知识,可是,它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本节课,我对学生估计不足,他们对于如何去赏析诗歌还很茫然,在学习诗歌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老师的帮扶。

4.老师操之过急

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预设,但是,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达成的。我对学生的评估过高,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困惑。

四、我感觉满意的地方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悟读入情,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呈现出“进步”的趋势。我没有刻意追求课堂外在的“流畅”“美”,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在引导方面稍显不足。我认为学生以前学过此类诗歌,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因此备课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比如诗歌中非正常语序的诗句,没能及时点拨到位,使得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轻松。

2、课堂提问与点拨学生回答方面有明显欠缺。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点简单直接,导致学生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是有些同学的回答质量不高,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能力提升的好时机,或者追问,或者引导他查找自己回答的漏洞,进而完善答案。显然在这方面我所做的不到位,拘泥于课堂预设,对学生引导不足,以至于同一个问题,接连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只打擦边球,甚至是答非所问。

3、课堂语言不精练,有些拖泥带水。有的同学回答的已经比较精彩、到位了,这时候不需要再重复,但我总怕有学生不明白,还要反复说上一两遍,使得课堂容量不大,有时候还会让学生有一种依赖心理,不认真听同学的回答,单等着老师再作总结。

4、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高一(1)班一向课堂上比较积极活跃,且常常发言会带给我一些惊喜,所以我对他们的期望值有些高,忽略了诗歌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当这节课上出现有些同学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就缺乏耐心了,表现有些急躁。

从一节课中看出我平常上课时遗留下来的缺点,这再次提醒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3

每一次读杜甫的诗,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杜甫晚年的诗,充满了漂泊之苦、家国之思。以前,在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之时,就觉得这首诗非常美。现在做了老师,教完这一首诗后。我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以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现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教学之时,我是逐句进行引导分析的。第一句,群山沿河赴荆门,写出来一种磅礴的气势。教学之时,我问学生, 王昭君是一个女子,而次句写的是如此的气势磅礴,好像与王昭君女子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果王昭君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大英雄,那么,格调就相吻合了。我也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讲析,昭君出塞,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在杜甫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所以这句诗的格调与王昭君的身份绝对吻合。所以,这一句诗足以看出杜甫对王昭君的崇拜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皇宫,“朔漠”是塞外大漠,“紫台”是汉元帝居住的地方,“朔漠”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紫台”是歌舞升平的.地方,“朔漠”是苦寒之地。教学中,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紫台”与“朔漠”放在同一句来写?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出来,是为了对比。我接着追问,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何目的,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是为了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我接着追问: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又有何目的,学生中有人回答到:是为了说明汉元帝是把自己的平安幸福建立在王昭君痛苦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之情,对王昭君的同情之情。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对这一段的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我比较满意。

独留轻重向黄昏,我问学生,“独”字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有学生回答,独字写出了昭君的孤独。我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问:“青冢”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经过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来,此时,我做了讲析,青冢就是埋葬王昭君的坟墓,王昭君生前孤独,有家有国不能回,死后,埋入孤坟青冢之中,依然孤独。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有感情的人对我那个昭君岂能不心生同情。次句依然表达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次句是对汉元帝在选妃之时只看图画,不看真人的荒唐做法进行讽刺。讲析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环佩空归月下魂,在分析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一个明月之夜,王昭君的孤魂回到故乡秭归,来看望她的故乡,她的亲人。我让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王昭君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动情。我感觉,效果的确不错。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讲析这两句诗,我提问学生,其中的“怨恨”仅仅是王昭君的怨恨吗?如果不是,那么还包括谁的怨恨,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怨恨”二字不只是王昭君的怨恨,还包括作者自己的怨恨,还包括王昭君同情者的怨恨。他们怨恨以汉元帝为代表的那些当权者的有眼无珠。使才貌双全的王昭君沦落胡尘。

最后,我对全诗作了总结。我们常说“郎才女貌”,王昭君的怀貌遇和杜甫的怀才不遇实质是一样的。杜甫实际上是通过写昭君的不幸遭遇来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写这一首诗时同情昭君,后人在看这首诗时不仅同情昭君,同时也同情杜甫。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深有感触,语文老师在教学之时绝对不可象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样一言堂,无论如何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深刻印象,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才能够感兴趣,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4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首先用古代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引出王昭君,导入新课。

然后介绍《咏怀古迹》五首,内容所涉及的五个人物,表明作者借古人古迹抒发自己的情怀。

接着朗诵诗歌,重点点拨六个词语:尚有村、一去、省、空、春风面、环佩,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全诗,思考点明主旨的词语是什么。

接着赏析全诗:

首联:点明昭君村的位置,群山奔赴、三峡壮丽----------钟灵毓秀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远嫁大漠、葬身异域------悲凉萧瑟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的根源,埋没宫中、葬身塞外------怀才不遇

尾联:写王昭君的怨恨,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点明主旨

最后把杜甫和王昭君的命运进行对照:

昭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奸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深沉怨恨

教师总结:诗人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对比鲜明借古讽今。而且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5

整节课比较失败,时间把握不到位,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古诗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的展示。在这一节课中,我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一、课堂时间的掌握

在这一节课中,我需要掌握到每一个点运用的时间,不要心急,也不要怕上不完,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一节课是失败的,整节课我就运用了30分钟,速度比较快,因为怕上不完的缘故,所以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导致剩余时间太多。

二、学生的参与力不够

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就是自己的教学,我应该清楚,“一堂好的课不在于老师上得多好,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所以这一节课,我是失败的.,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己带着他们走,这是不可取的,需要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在学习中成长。

三、语言表达的失误

在王昭君和杜甫的相似点上,我表达成了他们之间的对比,这是不对的,他们之间没有对比,更多的是一种同病相怜,在这一点上,我表达失误。以后还需要改进和加强。

四、内容安排上的问题

这堂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抓住一点会比较好,应该着重在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面,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所以在鉴赏方面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回答,或者书写会更好,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可以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所以,这一次的教学是失败的,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因该以学生的学为主。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