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时间:2025-01-16 11:52:05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创设情境。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 ……此处隐藏29692个字……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可采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课件

学生:瓶体近似圆柱体的矿泉水瓶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转化思想。

2.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运用。让学生回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说出计算公式,从而引出课题。

我们课题组在初次备课时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土豆,石块等物体让学生想想计算这些物体的体积方法?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特别指出把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空瓶子或有少量水的瓶子无法完全浸入水中,怎样求它的体积或容积呢?这样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不容易接受,也怕学生无从入手,所以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一教学重点,所以采取了后者。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二)利用转化思想,计算瓶子的容积

1、出示空瓶并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来一个近似圆柱的瓶子,里面装满了水,关于这个瓶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问题,瞧。一个小小的瓶子,大家就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能不能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板书:瓶子的容积)

2、解决学生提出的瓶子的容积问题

师: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圆柱体,能不能直接计算出来?你有办法解决吗?

师:对,我们可以借助水的体积求出瓶子的容积。老师把水装满,现在没有别的容器,你能测出它的容积吗?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边演示边倒出一部分水,再倒出一部分水。让学生观察,瓶子中水和空气的变化情况?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4、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如何求瓶子的容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的矿泉水,请你们小组的一名同学先喝掉一部分,再小组交流交流,开始吧!

5、小组展示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和大家一起交流你们的想法?

师:大家还有没有想说的?

师: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喝到这里?为什么要把瓶子倒过来?

师:大家和他们小组的方法一样吗?

6、学生个人展示,教师小结

师:我把大家的方法记录下来

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空气的体积

师:谁还愿意上台结合教具来讲讲?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的体积加空气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我们会求,但空气的体积是不规则的,所以我们把它倒置过来,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圆柱体,最后把两部分相加,就算出了瓶子的容积。

7、结合具体数据进行计算

师:好了,我们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请小组继续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计算出瓶子的容积。

8、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不规则的圆柱体瓶子转化成规则的圆柱体并求出体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本部分内容我们最出设计的时候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模式也就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种模式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新。但是通过集体研究与课堂实践活动觉得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我们设计了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展示等一系列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利用转化思想,实践应用

1.练习五第10题。

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cm,把一块完全浸在这个容器中的水里的铁块取出后,水面下降2cm。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合作。汇报时重点说说用了怎样的策略,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来计算的。

师:铁块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只要求出铁块从圆柱形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这部分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

2、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精心设计练习,是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最后一道习题的设计我们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原题加上“从中间”三个字,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难度。当学生理解之后再把“从中间”三个字去掉,让学生思考此题应该如何解答?其实,做法和上边的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对接相同的部分把它转化成规则的圆柱体进行计算。

(四)谈收获,全课小结

1、谈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结合矿泉水瓶,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的容积。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或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求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本节课我也注重了不同方法的比较与辨析,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优化方法。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