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4-07-29 10:42:01
有关初中音乐说课稿范文八篇

有关初中音乐说课稿范文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激动人心、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进行曲,也是中国的国歌,曲调线条流畅振奋人心,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为以后歌曲欣赏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并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连贯歌唱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学习三连音。

结合本课实际,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学习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说教法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重点采用:激趣诱导、引导感受和体验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聆听、演唱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学生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

三、说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想以音乐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讲求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为学生更好的欣赏、感受、表现音乐作理论上的储备。

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胶南市音乐“‘双主’活版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做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开始上课时我请学生欣赏《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都会放什么歌曲吗?学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课题。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聆听歌曲,而是让学生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一定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反复聆听,适度表现。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吴斌老师也曾经多次指出:真正的音乐是不用教的,是听出来的。本堂课上,我会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并且每次都会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听赏,避免学生因反复聆听带来的逆反心理。基于此,我将这个环节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个方面来感受歌曲的风格。

(2)深入聆听,体会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聆听伴奏来朗读歌词,并展开简短讨论,让学生体会情感来实现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电子琴让学生跟琴声分句唱词,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最后完整的初唱全曲。

(4)学生质疑,在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找出自己不会唱的小节,例: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三连音和休止符以及歌曲开始的弱起,都将在这一环节中加以解决。

通过第二环节的处理,让学生达到“唱会歌”的目的。

3、艺术加工,陶冶情操。 “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学,但“唱好歌”必须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借助上一环节中对《国歌》歌词的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将歌曲要表达的情感自觉自信的表达出来。这其中包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等进行处理。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达到“唱好歌”的目的。

4、情感升华,陶冶情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借助前几环节的铺垫,学生基本能按照歌曲的要求来演唱歌曲,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奋力夺冠,站在领奖台上,奏响《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这样一来,在升华学生情感的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最后,全体起立,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现场升旗仪式,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在学生更富感召力的演唱声中,结束本课。同时也达到了音乐课的终极目标——“会唱歌”!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菩提树》,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菩提树》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E调,3/4拍,情绪是抒情地,旋律性强,表达流浪者见到菩提树时,对过去甜蜜爱情的回忆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三连音,了解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掌握艺术歌曲的特征,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德奥民歌风格,从而获得对艺术歌曲的喜爱,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菩提树》,体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感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唱、讨论、分析等活动,学生能够 ……此处隐藏11209个字……盒,爱心宝盒弹开并显示爱心创作的任务。A请你们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做一个爱心礼物B请你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写一首爱心小诗,努力哦!C请你们小组成员在爱心演出中表演一段歌舞,你们一定很棒!2、在音乐声中学生活动

3、展示各组爱心创作作品,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最后小结,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人教版小学自然教科书第十册的第16课,与《声音的传播》、《耳朵的科学》组成一个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声音》一课,并从中认识了声音有高低、强弱,有悦耳与嘈杂等,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利于进一步学习声音的传播。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是指会做物体振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是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用具,让他们通过自行探究来揭示自然奥秘。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思路:

本课我拟订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实验—归纳—假设—验证—应用。”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准备:

橡皮筋、纸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细线、音叉、玻璃缸、水、尺、纸屑、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一、看图听音,激趣质疑;二、操作实验,讨论猜想;三、验证假设,得出规律;四、实际运用,巩固认知。

第一部分:看图听音,激趣质疑

1、激发兴趣: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各种声音:泉水流动、发动机发动、音乐会、昆虫振动翅膀、弹吉他。

2、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

第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操作实验,讨论猜想

1、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认识“振动”这个词。

(1)指导学生用手抖动书页发声;(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3)将橡皮筋绷紧,用手拨动皮筋发声;(4)在鼓面放几粒豆子,用鼓槌敲鼓发声。

小组分工合作,每人任选其中一样进行实验,并观察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引导学生用“振动”一词来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现象。

2、指导学生猜测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猜测,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来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任选其一进行实验,并在组中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验证假设,得出规律

1、音叉发声时振动的验证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音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2、利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其它物体,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分组活动,设计实验验证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

3、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学生填课文中的空。

6、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

说明:物体振动总能产生声音,但不是每一种声音人类都能听到,例如:超声波和低次波就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形成。因此,在验证假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教材上是在音叉发声时用它接触水面,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而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的。这只是一种证明方法,还可以用手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或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一些物体,如纸、鼓面、绷紧的皮筋等,也同样可以证明音叉在发声时也在振动。所以我让学生自行设计这个验证过程,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物品,要求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物体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第四部分:实际应用,巩固认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发声?

2、解释刚上课时听到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唱音阶:“1—3—5—1—,1—5—3—1—”,边唱边摸颈部喉头部分,说说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怎样让皮筋或尺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认识到物体振动得越频繁,声音越高,否则声音低。

5、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规律的?

第四部分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巩固所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小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有关初中音乐说课稿范文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