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高红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拍球比赛,由3个女生与3个男生拍球的数量,抛出问题: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哪组获得了胜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计算总数的方法得到答案,获胜队欢呼起来。这时我参与到失败的一队,把我拍球的数量加到他们队的数量上,再比较两队的输赢。这时有同学提出质疑不公平,因为两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合理,我抓住时机设疑:那怎样才能公平合理呢?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平均每人拍球个数来比较。从而引出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1:在一个方形鱼缸中,设置3块挡板,把鱼缸分成4块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块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相同,由此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2: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
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方形鱼缸中的水和移动小球两个动画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三、深化理解、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课本例1):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图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
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③、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回来解决拍球游戏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出示课件:快速找出平均数。
(运用以上所学方法来解决,着重说最后一题,以此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2、出示课件: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3、出示课件: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上午读了8页,下午读了6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①、(1286)÷2②、(1286)÷3
(这道题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份数加深印象)
4、出示课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这道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 ……此处隐藏8811个字……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
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
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
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53×13,这样,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53×13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①你会说一说53×13的意义吗?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积,再求53×10的积,最后把53×3和53×10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积
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
689
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积是表示159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积表示53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习
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世界”提出几个问题:①、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②、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③、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习
出示小马虎做题: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3、加深练习: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
□84□
×7□×□7
□□□1□
3□□□□
□□□6□□□□
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延伸练习:
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积
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
689
板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半独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这样不仅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