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读后感的作文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很喜欢绿野仙踪这本书,他让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有多大。
这本书主要讲了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家—奥茨国。为了重新回到亨利叔叔、艾姆婶婶的身边,她求助于善良的北方女巫,北方女巫就指引多萝茜去翡翠城请求奥茨大王的帮助,在路上多萝茜结识了想要拥有智慧的稻草人、想要一颗心铁樵夫和想要拥有胆量的胆小狮,他们为了各自的愿望结伴同行,一路上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不畏艰难,凭着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勇气战胜坏心眼的南方女巫、凶猛的虎头熊、邪恶的蜘蛛怪、残暴的大野狼,最后在美丽、善良的东方女巫的帮助下,多萝茜告别了朋友们,回到了亨利叔叔、艾姆婶婶的身边。
多萝茜不放弃小狗托托的善良、稻草人面对危险时所表现的智慧、胆小狮为了朋友跨越悬崖的勇气,铁樵夫不顾危险救同伴,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田野里,金黄的谷穗害羞地低下了头!”我不当回事的说:“如果别人超过了我,那他就是第0名。敲开睿智的门--,她的声音是那么的柔合,像流水。张楠走的那天,万里无云,享耳的'心也像这天空一般,空荡荡的,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自恃貌美清高,不贿画师,才有那画师笔下丑陋的画图啊。
《龟兔赛跑》,《农夫与蛇》,《乌鸦喝水》,《狐狸和葡萄》……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寓言,已被我细细品味过十几遍了。在字里行间,我总能感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我曾读到这样一篇寓言,《骡子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只骡子不慎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救不了它,只得将骡子埋葬在井里。骡子感到绝望时,本能地将身上的土抖掉,再踩踏几下。没想到,它竟因此逃离了枯井,获得了新生。
农夫的那一铲铲土,本是用来埋葬它的,然而,骡子却利用它一步步走出了枯井。面对困境,我们本能的反应是恐慌,是痛苦,是怨天尤人,甚至是逃避,是放弃。如果我们能拒绝这一切,以平和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么,那些看起来将要埋葬我们的不幸,往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和财富,会给事情带来转机,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事总慢悠悠的我,从二年级开始学习画画,忆及四年级时,因学画遇到了瓶颈,便不得不每天晚上练习画画,那简直是一种折磨。每天下午放学后,我总是与时间赛跑:先是写作业,然后吃饭,最后去学画画。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第二天起来就变成了国宝大熊猫。回忆起一天的经过,却发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我经历的除了忙碌,剩下的也只是忙碌。就在我坚持不住,想要放弃学画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我做作业的速度竟然越来越快了,更让我欣喜的是,我的画作被评上了全国一等奖!
在一些报章中,季羡林经常有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当然是这顶帽子并不是季老先生自己戴上的,相反他对这顶帽子讨厌至极。20xx年,他在《病榻杂记》之《在病中》里非常坚定地说,对于别人给他戴上的国之珍宝、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坚辞不受。对于许多学人来说其中任何一顶桂冠都会使之欣喜若狂。于此,我们也可以切实看到季老先生的自知和谦虚。这种谦虚自知的态度令人高山仰止。
季老先生教了一辈子的书,读了一辈子的书,写了一辈子的书。一辈子嗜书如命,藏书成癖,七八十年之积累,积书数万册,是他当时所在的北京大学当之无愧藏书状元。
1999年,他写了一篇短文《丢书之痛》,十几年后,让我看到并拜读了,看完之后,我深表理解,甚为同情。正如季老先生自己说的,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老书呆子,坐拥书城,“虽南面王不易矣”的人,丢书之痛可想而知,其痛不会亚于一个产妇失去襁褓中的婴儿。这就不难理解那么宽厚的一个长者,竟要大声疾呼那些同样嗜书如命的人,赶快以他为鉴,在书房的门口高悬一块木牌:闲人免进。
理解归理解,同情归同情,对于季老先生的呼吁,我宁作一时的气话来看待,大可不必当真。
于我自己而论,也有一个小小的书房,藏书虽没几万,大几千总归是有的。一部分是大学时期购买的,一部分是传道授业的时候单位配备的,一部分则是多年来自己购置的。在我看来,每本书都是一个活着的生灵,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同时,它们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起码在不断锻造着我的生命。虽然我还没有季老先生那种“虽南面王而不易”的定力,但对于书的爱,对于丢书的痛却是感同身受的。
在我的书房中,季先生的作品也赫然在列,尤其是他的散文和随笔,这不前几日又新添置了一本他的《读书与做人》,《丢书之痛》便是其中的一篇。我和季先生所不同的是,对于我的书房,一贯坚持开放的态度,随时准备迎候参观的人们。对于那些想要借书读的人,同样一贯坚持开放的态度。你想宣借,我便唱诺。在我看来,借书外出本身就是一件善举,特别对于那些想读书,爱读书,而又没有能力买书或坚信买书不如借书道理的人来说,进而他(她)们通过我提供的书,增添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提高了修养,这难道不是一件鲜有可比的善事吗?在我的心中,这是要胜过造七级浮屠的。当然,达到图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也是想法之一。
如果要问我,借出去的书怕不怕一去不复返?怕,当然怕。这就是我为什么搞个备忘录的理由。由之,倒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从我这借走一本《ⅹⅹⅹⅹ绝学》,两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想写点东西,需要重新翻阅一下,好一字一差的引用出处。遍搜家办各处不得,忽然想起似乎某人曾经借阅,找出备忘录一看,果不其然。在见得某君之时便向其索要,谁知某君言词确确,一口予以否定。我让其再想想,他仍坚称纯属子乌虚有。当时我就没有忍住,直说如他一般根本不具借书的资格,最后我扔下一句坚涩生冷的话:下不为例。
不知后来他是否想起的确发生过的那件事实。但过了几天,他给那本书送过来了。当我接到那本书的时候,甚是欣慰,好像失散的多日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怀抱,脑海里当时便想到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的香港和澳门。照例的寒喧客气不好意思之后,等送走他随手翻看的时候,此书非彼书也!立时心里像有几个小兔,也像打翻了无数五味瓶。原本我说得话也太重了,他没找到,却又重新买了一本,这便是自己说话不留余地的过失了。此外,原本孩子回家的感觉也荡然无存—孩子虽然来了,却不是自己生养的那个!
我看书有个毛病,手边没笔几乎不会看书。有笔一是方便标注生字生词,记下解释;二是可以标出自认书中重要的部分;三是随时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在书的留白处,记下自己的认知和心理路程。但一本新从书店走来的书和我原本读过多次、圈点多次的书到底意义不同,亲切感几乎无影无踪了。又过了你个月,他又把原来的那本书给我带来了,我心里如获至宝,口上却说着何必这么认真这么客气的话。
这件事过后,我的书房仍然呼朋唤友,凡有借书愿望者照旧随口应诺。只是多了嘱咐千万别忘了物归原主,并会当着朋友的面将之记在我的备忘录中,还会顺便幽上一默,说句画押就没甚必要了吧的话。临了,我还会特意交待,对书要善待,但读书心得随手可以写在书上,越多越不嫌多。对于一般人爱书的人来说,特别讨厌别人在自己的书上乱画一通。但我不是这样,一是我的书愿意让人分享,二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读书心得了解他(她)的心智,从他或她的心智中汲取营养。
到目前为止,我还有一些书在其它爱读书的人们手里,有的已经很是有些时日了。可见他或她们书读得认真仔细,但不知是不是遵我所嘱,把自己的心得合盘托出地记写在了书上,不吝赐教于我。同时这里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如果读完了,及时让其物归原主也是应当的,以免鄙人用时催要因说话不周伤了文人的和气,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广而告之吧。
文档为doc格式